逍遥八字网

当前位置:

网站首页

>

八字

>

> 清净经原文及翻译(清静经原文)

清净经原文及翻译(清静经原文)

编辑:逍遥八字网 日期:2023-03-01 19:22:49 浏览:0

导读 大家好,乐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,关于清净经原文及翻译,清静经原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1、是清静经,没有清...

大家好,乐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,关于清净经原文及翻译,清静经原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是清静经,没有清净经清静经的原文和译文如下: 《清静经》,全称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》。

2、一卷。

3、作者不详。

4、道教称老君西游龟 台之时,为西王母说常清静经。

5、①后经仙人转传,为葛玄所得,笔录而传之于世。

6、即葛 玄曰:“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,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,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。

7、西 王母皆口口相传,不记文字,吾今于世书而录之。

8、”因而《清静经》被认为是三国时葛 玄依托之作。

9、确否,待考。

10、 《清静经》仅四百零一字。

11、篇幅虽短,内容却很丰富,是道教炼养术重要资料之一。

12、 它首先阐释无形、无情、无名的大道,具有生育天地,运行日月,长养万物的功能;而 道有清、浊、动、静,“清者浊之源,静者动之基”,清、静是浊、动的根源。

13、因此, “人能常清静,天地悉皆归。

14、”接着说明,人神要常清静,必须遣欲澄心,去掉一切贪 求、妄想与烦恼,实现“内观其心,心无其心;外观其形,形无其形;远观其物,物无 其物,三者既悟,唯见于空”的常寂真静境界。

15、最后指出,“如此清静,渐入真道,既 入真道,名为得道”。

16、所以《清静经》,是教人遣欲入静的修炼要领,是道门日常讽诵 修持的重要功课之一。

17、道教徒认为:“常清静设教,导俗辅正,扶宗务化,民以归根, 使含真而抱一,体洽玄元,炼神合道,羽化飞仙,不为乖谬……乃至千真万圣咸不出于 此矣。

18、”②《清静经》有杜光庭、王道渊、侯善渊、王元晖、白玉蟾、无名氏、李道纯 以及默然子等多种注本,均收入《正统道藏》。

19、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文 老君曰:大道无形,生育天地;大道无情,运行日月;大道无名,长养万物;吾不知其名,强名曰道。

20、夫道者:有清有浊,有动有静;天清地浊,天动地静。

21、男清女浊,男动女静。

22、降本流末,而生万物。

23、清者浊之源,动者静之基。

24、人能常清静,天地悉皆归。

25、夫人神好清,而心扰之;人心好静,而欲牵之。

26、常能遣其欲,而心自静,澄其心而神自清。

27、自然六欲不生,三毒消灭。

28、所以不能者,为心未澄,欲未遣也。

29、能遣之者,内观其心,心无其心;外观其形,形无其形;远观其物,物无其物。

30、三者既悟,唯见於空;观空亦空,空无所空;所空既无,无无亦无;无无既无,湛然常寂;寂无所寂,欲岂能生?欲既不生,即是真静。

31、真常应物,真常得性;常应常静,常清静矣。

32、如此清静,渐入真道;既入真道,名为得道,虽名得道,实无所得;为化众生,名为得道;能悟之者,可传圣道。

33、 老君曰:上士无争,下士好争;上德不德,下德执德。

34、执著之者,不名道德。

35、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,为有妄心。

36、既有妄心,即惊其神;既惊其神,即著万物;既著万物,即生贪求;即生贪求,即是烦恼。

37、烦恼妄想,忧苦身心。

38、但遭浊辱。

39、流浪生死,常沉苦海,永失真道。

40、真常之道,悟者自得,得悟道者,常清静矣。

41、 仙人葛翁曰:吾得真道,曾诵此经万遍。

42、此经是天人所习,不传下士。

43、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,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,金阙帝君受子于西王母。

44、西王母皆口口相传,不记文字。

45、吾今于世,书而录之。

46、上士悟之,升为天官;中士修之,南宫列仙;下士得之,在世长年。

47、游行三界,升入金门。

48、 左玄真人曰:学道之士,持诵此经,即得十天善神,拥护其神。

49、然后玉符保神,金液炼形。

50、形神俱妙,与道合真。

51、 正一真人曰:人家有此经,悟解之者,灾障不干,众圣护门。

52、神升上界,朝拜高尊。

53、功满德就,相感帝君。

54、诵持不退,身腾紫云。

55、老君曰:大道无形。

56、生育天地。

57、〔天与地之间,看起来,好像就是空的,本来就没什么形体可言;可是天与地间,虽然是没有形体,却能生出天地之间的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植物,与无生命的沙土、石头,及许许多多的物体。

58、〕大道无情。

59、运行日月。

60、〔天与地的运转,本来就没有什么感情存在可言;虽然没有什么感情的存在,但是天与地之间,却好像是有感情的存在,才使它们不断的运转。

61、〕大道无名。

62、长养万物。

63、〔天与地的空间,它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,所以,本来就没什么名字可以去称呼它;可是虽然没有名字,但是它却能养育万物,滋润万物,使它们的生命能够继续成长。

64、〕吾不知其名。

65、强名曰道。

66、〔这的确是一个很玄妙的问题,连我(老子)也不知道它的原因,所以也不知道要怎样去称呼它,那么干脆勉强给它取一个名字,叫做「道」吧!〕夫道者。

67、〔这个「道」的确太玄妙了,包涵也太广阔了,为什么呢?〕有清有浊。

68、〔因为这个「道」;有时候,有些地方是清清净净的;有时候,有些地方就显得非常污浊。

69、〕有动有静。

70、〔有时候,有些地方就活动着;有时候,有些地方就静悄悄的。

71、〕天清地浊。

72、〔像天空是一片清净的,大地就显得一片混浊。

73、〕天动地静。

74、〔像天体的运转是属于流动之形,大地的本体是属于静止之物。

75、〕男清女浊。

76、〔男人是属于清阳之体,女人是属于浊阴之身。

77、〕男动女静。

78、〔男人是表现外在的、活动的;女人就表现内在的、静止的。

79、〕降本流末。

80、而生万物。

81、〔因此,清阳之气是上升的,阴浊之气是下降的。

82、如果万物清阳之气不能保守,那么万物的本来灵性便容易下降;万物本来的灵性如果下降,便失去了本性的主宰;万物如果失去了本性的主宰,便容易起了情欲之念,思想与行为便自然而然流于下体之末端;万物的思想与行为如果流于下体之末端,便有阴阳之交合;万物如果有了阴阳之交合,便自然而然生长出种种轮回之万物来。

83、〕清者浊之源。

84、〔清净是污浊的源头,如水源在上游是清净的,在下游就显得污浊。

85、〕动者静之基。

86、〔活动的事物只是清静的基础,如一切的建筑物,都是由活动而来的,这就表示出——活动的力量只是静止的基础,只有清静才是万物的根本之道。

87、〕人能常清静。

88、天地悉皆归。

89、〔所以,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清清静静,一切天地万物,就全部归纳在人的本性之中了,这就是学道的根本,可是学道的根本,每个人都忽视了。

90、〕夫人神好清。

91、而心扰之。

92、〔比如说,人的元神本来是喜好清静的,可是都被后天的识神给扰乱了。

93、〕人心好静。

94、而欲牵之。

95、〔人的心性也是一样,本来也喜欢清静的,但是都被贪念的欲望牵引去了。

96、〕常能遣其欲。

97、而心自静。

98、〔因此,一个人如果能够遣除这些贪念的欲望,人的心性,自然就能够清静。

99、〕澄其心。

100、而神自清。

101、〔澄滤这个心性之后,我们的元神,自然能够清醒。

102、〕自然六欲不生。

103、三毒消灭。

104、〔这样的话,六种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这些所接触的欲望,自然不会带来干扰,三种「贪妄心,愚痴心,嗔怨心」之毒素也自然而然消灭。

105、〕所以不能者。

106、为心未澄。

107、欲未遣也。

108、〔但是有些人就是做不到,这就是这个人的心性,还没有澄清的关系,所以尚有一些欲望还没遣除。

109、〕能遣之者。

110、内观其心。

111、心无其心。

112、〔如果人能够遣除这些欲望,达到清净的话,你去观察你自己的心,连你自己的心,都会感觉没有了。

113、〕外观其形。

114、形无其形。

115、〔你再往外看一切形体,这些形体也不是形体了。

116、〕远观其物。

117、物无其物。

118、〔就是了望远处的物体,远处的物体,也不是什么物体了。

119、〕三者既无。

120、唯见于空。

121、〔这三种「心、形、物」都能了悟一切都是虚幻的话,心地就唯有一片空旷,毫无一物了。

122、〕观空亦空。

123、空无所空。

124、〔能够这样的话,看到虚无的天空也是虚幻的,连这个虚幻,都能看破以及看空的话;〕所空既无。

125、无无亦无。

126、〔就是一切都没有了;既然知道一切都没有了,心性之中还有什么可以存在呢?本来都是一切假相而已。

127、〕无无既无。

128、湛然常寂。

129、〔既然知道一切都是假相的,我们就要连这些假相都不要执着,连假相都不执着了,就是一片静止的状态。

130、〕寂无所寂。

131、欲岂能生。

132、〔心性的静止达到连想要静止的心,都没有的时候,欲望怎么能够生出来呢?〕欲既不生。

133、即是真静。

134、〔能够达到贪念的欲望,完全不生出来的时候,就是达到真静的工夫了。

135、〕真常应物。

136、〔心性达到真静的状态,然后去应用实行一切事物,自然就是自在自如了。

137、〕真常得性。

138、〔能够自在自如的人,就是能够守住真正——常清常静的人,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,也就是已经得到——明自本心,识自本性的人。

139、〕常应常静。

140、〔能够达到明自本心,识自本性的人,无论在纷扰的场所或是在清静的场所,他都能时时保持清静的心。

141、〕常清静矣。

142、〔能够经常保持清静心的人,才是真正清静之人。

143、〕如此清静。

144、渐入真道。

145、〔达到真正清静之人,就是已经渐渐迈入真正的大道了;〕既入真道。

146、名为得道。

147、〔既然迈入真正的大道,就是修道人所称的「得道」这个名词。

148、〕虽名得道。

149、实无所得。

150、〔可是虽然称为「得道」,实在是没有得到什么。

151、〕为化众生。

152、名为得道。

153、〔但是为了度化天下迷昧的苍生,所以才举个「得道」的名称,作为他人修道已成的名词。

154、〕能悟之者。

155、可传圣道。

156、〔现在我(老子)讲到这里,如果你们能够领悟的人,就可以普传这个至真至贵的圣贤大道了。

157、〕太上老君曰:上士无争。

158、下士好争。

159、〔所以,吾(太上道祖)说:最上等有智慧的人,是没有争夺之心的,只有最下等没有智慧的人,才一天到晚产生贪妄的争夺心。

160、〕上德不德。

161、下德执德。

162、〔最上等有道德的人,是不说自己有德行的,只有最下等有道德的人,才说自己有德行,因为他是一位顽固执迷的人呀!〕执着之者。

163、不明道德。

164、〔所以,一个顽固执迷的人,会常常说自己有德行,但是依我看来反而是一位不知道什么叫做道德的人。

165、〕众生所以不能得真道者。

166、为有妄心。

167、〔为什么众生不能迈入真正的大道呢?就是因为他常常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;〕既有妄心。

168、即惊其神〔既然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,就已经惊扰了他本身的元神了;〕。

169、既惊其神。

170、即着万物。

171、〔既然已经惊扰到他本身的元神,他的元神就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了;〕既着万物。

172、即生贪求。

173、〔既然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,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贪求;〕既生贪求。

174、即是烦恼。

175、〔既然心性中产生不必要的贪求,心灵中就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;〕烦恼妄想。

176、忧苦身心。

177、〔既然心灵中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,就会带来忧愁的痛苦,既然带来了忧愁的痛苦,就会扰乱到自己的身心;扰乱自己的身心,自然就会犯下错误的行为;〕便遭浊辱。

178、〔既然犯下错误的行为,就会污辱自己的灵性,既然污辱了自己的灵性;〕流浪生死。

179、常沉苦海。

180、〔就要流浪在生死的轮回中,既然流浪在生死的轮回中,便要沉沦于茫茫苦海;〕永失真道。

181、〔既然沉沦于茫茫苦海,就要永远失去真正的大道了。

182、〕真常之道。

183、悟者自得。

184、〔而真正长久的大道,是领悟的人,才能得到的呀!不是别人能够送给你的;〕得悟道者。

185、常清静矣。

186、〔所以,能够真正领悟大道的人,简单一句话来说,就是经常身心保持清静的人了!〕。

本文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相关阅读
最新更新
热门排行